第一届非晶材料和物理的未来研究方向学术讨论会会议成功召开
2009-08-10
文章来源: 中科院物理所“非晶材料和物理研究团队”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资助的“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中科院物理所“非晶材料和物理研究团队”于2009年7月2日至4日在北京丽亭华苑宾馆举行了第一届非晶材料和物理的未来研究方向学术讨论会。包括本团队的国内外10多名主要合作伙伴成员(国内成员汪卫华、 潘明祥、白海洋、郗学奎、闻平和赵德乾;海外成员吴跃、王循理、陈明伟、聂台冈、A. L. Greer和J. Eckert ),10多位受邀参会的该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物理所、力学所及北工大等单位的研究生在内的40多人参加本次讨论会。中科院基础局的主管领导及基金委金属材料处的领导也到会指导工作。
在讨论会上,团队负责人汪卫华研究员介绍了团队的主要合作伙伴成员、合作研究计划及本次讨论会的会议主题等事宜。随后国内外12位知名学者进行了相关专题的报告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演讲者包括:德国Goettingen大学、德国科学基金会副主席K. Samwer教授,德国Dresden IFW材料所J. Eckert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冶金材料系主任A. L. Greer教授,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中子衍射组组长王循理高级研究员,美国田纳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聂台冈教授,美国北卡罗莱娜大学物理与天文系主任吴跃教授,日本WPI和东北大学材料研究所陈明伟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泽院士,中科院力学所戴兰宏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毅教授,物理所汪卫华和郗学奎研究员。受邀参会的知名学者还包括: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马恩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主任吕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李茂枝教授,中科院力学所魏炳忱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张勇教授,中科院金属所徐坚研究员等。
本次讨论会以非晶合金材料领域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金属玻璃局域结构及其玻璃形成的机理、玻璃的(力学)性能控制与形变模型、形变过程中剪切带的形成与塑性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本次会议对玻璃形成能力与结构变化的关联,塑性变形、断裂特征及微观机制,非晶物理与材料科学的基本问题,设计具有室温大塑性、高强度的金属玻璃材料的新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团队今后合作的内容和方向。
聂台冈教授和张泽院士最后对本次交流与讨论会内容和成果做了简要的总结。与会学者认为,本次讨论会主题突出、方向明确,讨论与交流充分,为今后非晶材料和物理团队合作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国内外本领域的学者交流合作研究提供了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合作思路。这样的合作交流平台,将为提升我国在非晶合金材料和物理基础及应用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国际地位发挥有益的作用。
在讨论会上,团队负责人汪卫华研究员介绍了团队的主要合作伙伴成员、合作研究计划及本次讨论会的会议主题等事宜。随后国内外12位知名学者进行了相关专题的报告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演讲者包括:德国Goettingen大学、德国科学基金会副主席K. Samwer教授,德国Dresden IFW材料所J. Eckert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冶金材料系主任A. L. Greer教授,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中子衍射组组长王循理高级研究员,美国田纳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聂台冈教授,美国北卡罗莱娜大学物理与天文系主任吴跃教授,日本WPI和东北大学材料研究所陈明伟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泽院士,中科院力学所戴兰宏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毅教授,物理所汪卫华和郗学奎研究员。受邀参会的知名学者还包括: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马恩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主任吕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李茂枝教授,中科院力学所魏炳忱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张勇教授,中科院金属所徐坚研究员等。
本次讨论会以非晶合金材料领域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金属玻璃局域结构及其玻璃形成的机理、玻璃的(力学)性能控制与形变模型、形变过程中剪切带的形成与塑性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本次会议对玻璃形成能力与结构变化的关联,塑性变形、断裂特征及微观机制,非晶物理与材料科学的基本问题,设计具有室温大塑性、高强度的金属玻璃材料的新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团队今后合作的内容和方向。
聂台冈教授和张泽院士最后对本次交流与讨论会内容和成果做了简要的总结。与会学者认为,本次讨论会主题突出、方向明确,讨论与交流充分,为今后非晶材料和物理团队合作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国内外本领域的学者交流合作研究提供了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合作思路。这样的合作交流平台,将为提升我国在非晶合金材料和物理基础及应用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国际地位发挥有益的作用。